close
close
school

eClass 登入

Back

方學誠 – 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

幸遇恩師結良朋,凡事盡力志可成

前言
鄧鏡波學校七十周年校慶,適逢土木工程拓展署成立二十周年,方學誠署長特意重返校園,與波記師弟分享多年於工程行業的經驗與心得。方署長感言道,即使經日累月、風雨飄搖,波記依然是莘莘學子互享歡樂的避風塘。方署長亦邀請本校生涯規劃學生大使前往位於何文田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總部參觀。乘此良機,生涯規劃大使便專訪了方署長。

最是少年重情義
回憶起波記生活點滴,方署長百般滋味在心頭,同學間的友誼更令他珍而重之。在學期間,他們時常自發組織活動,例如到離島、西貢露營,享受大自然的樂趣,好不快活。即使相隔數十年,至今仍有聯繫。他們開設了通訊群組,每年也會有一、兩次聚會,更約定在退休後一同旅遊。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年少時建立的友誼,即使距離多遠、日月更迭,亦永不褪色。

學海浮沉遇恩師
至於學業方面,方署長自言初中成績並不理想,因就讀中文小學,英文根基不穩固,使成績一直不上不下。中二某次數學考試,更因無法理解英文文字題而處處留白,學習進度落後於同學。每逢考試後,他只期盼自己不是成績龍虎榜的最後一名。正當方署長駐足不前之際,天主為他準備了四位恩師,指引他向着夢想邁進。

師恩難忘伴前行

說起方署長的四位恩師,第一位便是任教英文科的彼得神父。有教無類的神父沒有因其成績不佳而放棄他,反而時常鼓勵他多嘗試,令他立志學好英文,奮發向上。第二位恩師就是任教數學科的陳修老師。學識淵博的陳老師教學認真,深入淺出,讓他對數學產生興趣,為將來投身工程行業打好基礎。第三位恩師就是任教化學科的蕭老師,不苟言笑的蕭老師雖然對學生十分嚴厲,但卻全心投入教學,鼓勵學生慢慢進步。他敬業樂業的精神感染了方署長,使其虛心向學、力求進步。第四位恩師對方署長影響最深,正是朱錫恩修士(朱翁)。方署長與朱翁有一段難忘經歷,至今提起仍歷歷在目。朱翁向來十分關心學生,而且沒有架子。一天中午,方署長和幾位同學與朱翁一同前往小食部,朱翁突然請他幫忙改卷,讓方署長受寵若驚。因為當時他的成績不算好,而朱翁只會讓成績優異的同學為他改卷。現在回想,朱翁可能是想鼓勵他,因此特意邀請方署長幫忙。此事亦成為他奮發向上的轉捩點,為了不辜負朱翁的期望,開始努力學習。得到師長的信任及鼓勵,方署長的成績突飛猛進,由中一時處於全級中游,到中七時考獲全級第五名。朱翁的鼓勵更令方署長鬥志昂揚,相信自己亦有能發光發熱的一天。

志之所向 心之所想
談及為何想成為一名工程師,方署長指自己中學時一直對前途感到迷茫,既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亦不知應從事甚麼工作。直到修讀工科後,每日學習繪圖技巧及金屬加工的知識,亦對此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在預科時,他便立志要成為一名工程師,為廣大市民服務。

成為工程師後,方署長曾加入業內有名的顧問公司,但心中一直希望能夠加入政府,皆因他秉持着為市民服務的赤子之心。在推動及發展一些工程項目時,政府往往是最終決策者,能夠落實一些對社會有益的想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方署長認為加入政府能為社會帶來即時的正面幫助,同時能夠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不用顧慮客戶的要求。加入政府後,他能運用自己的創意及巧思,為市民建造集方便、舒適、美觀於一身的建築。

不忘初心 服務市民
入行多年,方署長曾參與五花八門的工程項目,小至維修斜坡,大至興建跨海大橋,縱橫香港。然而令其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複雜龐大的跨海大橋,而是一項規模不大的工程項目──位於東涌海濱的東涌社區聯絡中心。當時的海濱被一棟棟廢棄的駐地辦公室所包圍,毫無生氣可言。有見及此,方署長決定以創意活化並改造海濱,讓海濱搖身一變,成為市民休憩消遣的好去處。將即將拆卸的舊地盤辦公室改造成社區設施,是很罕見及具創意的想法。設計這工程項目時,方署長亦考慮得十分周全細緻,當中的一磚一瓦、一花一草都讓他費盡心思。例如中心接近海邊,鹽分較高,需要種植一些能適應海旁環境植物。方署長認為,建築工程不一定破壞環境,發展能與環境並存,甚至能夠改善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抱持着此信念,最後方署長成功建造出舒適美觀的東涌社區聯絡中心。不但能夠讓市民休息,更可以從中了解大嶼山的發展及保育工作,可謂是一舉兩得。

結語
最後,方署長寄語波記師弟要盡力做好自己,珍惜及把握每次機會,不要怕吃苦及吃虧。即便遇上挫折,亦不要氣餒,最重要是盡力而為,向自己交代。他亦鼓勵師弟要持續、虛心地學習,承認自己的不足,積極求進。知識是無垠的,除了囫圇吞棗地讀書,更應成為「活」的學生,汲取不同範疇的知識,精益求精。他盼望波記仔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及目標,讓知識化為前進的燃料。

(葉校長、方署長、馬老師、 唐老師與各位生涯規劃學生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