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lose
school

eClass 登入

麥潤壽 – 資深傳媒人

學術、體藝,樣樣精通 實踐、體驗,事事用功

 

前言

想當年,很多人知道我熱愛踢足 球,但很少人知道我的體能為何 那麼好。原因很簡單,因家住慈 雲山,背著三十多磅的大書包, 每天步行至土瓜灣上學,上山下 山,日積月累,體能就鍛練起來,落場踢波也不需要熱身。艱苦生 活練就出來的一身好武功,是今 天幸福的一代所不能體驗的「幸 福」。

足球場 ─ 快樂之源

我一直熱愛運動,尤愛足球,母 校是啟蒙之地。

兩個大球場,上課前、下課後、小息、午膳,無時無刻都擠滿同 學。球技超卓的踢食物部旁的主 場,「屎波」的就踢另一邊有籃球 場的球場,暗有共識。
一年一度的校長盃盛事,級制比 賽,氣氛熱鬧。每場比賽十五分 鐘,打和便計「角球」多寡定勝負, 刺激非常。當年我們中三級人才 濟濟,連中六級的學長也能賽贏, 且成為三連冠,真的不可思議。

愛踢足球源自唸小學時,看見中 學部的師兄,因決賽「輸波」而在 球場上飲泣,這份感動和校風, 熱愛足球就是那麼理所當然。而 我在中二開始亦成為足球校隊的 骨幹成員。

母校,是一所少林足球學校。無 法想像的小型球場上,最少十隊 人同時作賽,七十人一起追逐五 個足球。運球技術,除了應付對 手,還要應付五十多個無謂人; 射球時,除了對手的守門員,還要射破其他隊伍的守門員才可入 球。這種木人行式的少林足球訓 練,讓我校在學界所向披靡,對 手連過半場的機會也沒有,要歸 功的,當然是母校造就的足球風 氣!

好老師 ─ 母校之光

母校名師輩出,學生公開考試成 績優異,傲視同儕。七十年代高 考,生物、化學等重要科目,摘A 人數佔全港一半。老師編寫教科 書,亦蔚成風氣,連校長 Father Martin 也曾經出版過英文教科書。 若談到印象深刻的老師,不可不 提以下幾位。

首先是物理科的何定樑老師。何 老師在台灣唸大學時,是全台灣 力學比賽第三名,實力雄厚。不 過,他教學非但沒有流於理論, 反而生動有趣。例如他教「廁所 物理學」,他除了把水箱畫在黑板 上,連蹲在廁板上的人也畫出來,

很是逼真!當年我是陸運會推鉛 球冠軍,何老師會叫我出來示範, 並教我們分析如何利用力學原理 推得更遠。

第二位是化學科的蕭樹錚老師。 他上課態度嚴肅認真。學期尾, 他就會向全班訓示:「温哂 D 筆 記,一定坐B望A。」有一回, 我心直口快,悄悄說了一聲:「温 哂就梗係啦!」剛巧被他聽到, 把我痛斥一頓:「唔好讀丫!」。 年少氣盛的我竟然真的選擇「唔讀」,終於,我當上了化學科的千 古罪人,破記錄地考獲「F」級, 成為學校會考史上第一個化學科 不合格的學生。回想起來,這種 愚昧,真的愧對蕭 Sir,在這裏要 衷心再說聲:「對不起!」

第三位是中文科的王萃賢老師。 當年,我們書寫只可用鉛筆、墨水筆,不准用原子筆。好處是筆 鋒不會輕易滑轉,不但橫、直綫 容易拿捏,連角位也能操控得宜。 黃老師對我們中文書法的要求極 高,一點一橫一撇一捺,都一絲 不苟。有一次,他在堂上派發習 作前,把我召到課室中央,對著 全班同學說:「我教學十多年,從 未給過一個學生『甲加』,你是第 一個!」我接過習作,開心得不知 如何道謝。這次破記錄也總算在 我的學業史上留下光輝一頁!

樂趣事 ─ 懷舊之情

母校生活多年,趣事、樂事不少, 篇幅所限,只能分享部分。每天早上進入校園,若是「黑鞋變 白鞋,白鞋變黑鞋」就必定遭殃。(黑鞋變白鞋是著皮鞋踢波,黑皮 被磨掉,露出白底皮。白鞋變黑鞋是「白飯魚」踢波踢到變黑了沒 有清洗),守在校門的司徒柏修士 就會用手指指向放在腳邊的鞋箱, 我們便乖乖地蹲下,從鞋箱拿出 黑鞋油或白鞋水,小心翼翼地把 鞋弄乾淨。然後放下两毫子作為 費用,在記錄簿上簽上名字之後, 便會自動轉賬被記兩個缺點。當 時我們總覺得司徒柏修士的處罰 太嚴厲了,但今天想來,當年的 波記仔大多來自低下階層,對衣 着整潔、外表儀容並不重視,如 果沒有他的嚴格要求,我們又怎 會懂得整潔的外表對投身社會有 多重要,影響有多大。

(附註:令白飯魚潔白如新,如沒 有白鞋水,可用「粉刷」代替,一 樣有效。)

母校重視中文書法,除了課堂上 老師的指導,我也會寓學習於生 活。罰抄,本來是苦差,但卻給 我更多練習書法的機會,更令我 奮圖強。上課下課途中,走過大街小巷,我總愛留意街招、對聯、 揮春,參考人家的書法有甚麼值 得學習之處,觀摩觀摩。還記得 那時候,母校附近有一間珠江戲 院,經常有「同場加映」。當時有 一套十多分鐘的加映短片,以卡 通形式教「裝字」的技巧。例如「炎」字,兩個火要「上小下大」才 優 美 。「 林 」 字 , 兩 個 木 要 「 左 小 右大」才好看。例如「耀」字,偏 旁 的「 光 」字 , 右 捺 要「 剔 」起 才 不會「打交」。這套短片給我很大 的啟發!

 

重經驗 ─ 成功之母

在電台工作多年,接觸聽眾不計 其數,難忘個案當然有很多。今 天,反而想在個案之外,跟大家 分享一些工作心得和經驗。

最初加入香港電台,在第一台 (AM 台)做節目主持。我在這裡 成長,知名度漸漸建立。我每月 四次的人物專訪,起碼有兩次會 成為娛樂版頭條。我運用的方法 是提高問題的素質。引導受訪者 說出最心底的話,問題的設計極 其重要。訪問的成敗可以有一個 量度指標,若是問得不好,娛記 在訪問完了也不會離開,一擁而上繼續追問;問得好,訪問一完, 娛記們便鳥獸散,事關資料已充足,可以回報館整理了。直播訪 問不似拍電影,可以 NG、可以剪 輯。問題不好,內容只得沉悶,「提問」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一個節目是要迎合聽眾的口味, 一個好的節目是要提高聽眾的口 味。」這是我製作節目的格言。 80 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我主持 烽煙(phone-in)節目,經常以挑釁口吻,「窒」聽眾。年青人被 「窒」之後,會反思,會改進。這 就是反面教育。「窒人」是否有問 題,一切要看出發點。為了逞威風、尋開心,以「窒人為樂」,只會流於膚淺。明知打電話上節目一定被我「窒」,為何仍收到那麼多聽眾的電話?因為我「窒」人,出發點是讓聽眾在被「窒」的過程中自我反省。表面的冷嘲熱諷也可帶來深度、讓聽眾有所得著,既不會被 hurt,只覺是當頭棒喝。 

另一個令我深感自豪的,就是成 功開辦了「永不放棄同學會」。 三千多人申請,只有二百人入圍。 二千八百多位落選佳麗,總不想令他們白行一趟。所以我日以繼 夜面試,透過一些「冷知識」等 問題,(例如蟑螂走路時,有多少 隻腳同時觸地、一隻蚊有幾多雙 翅膀 ?)從而讓他們明白面試的技 巧,無論成敗,也可有所收穫而 離開。

結語

1988 年,離開工作了十年的香港 電台時,我這樣說過:「我不想做 井底之蛙,要做也要到另一個井 去,看看另一片天空。」
生命,無論走到那一階段,都要 樂於接受新挑戰。年青人,你們 在條件許可情況下,應多參加交 流活動,認識香港以外,世界各 地不同的風土文化,擴闊視野和 胸襟。互聯網令世界進步從「一日千里」推向「一日萬里、里」,守在一個井裡,很容易夜郎自大, 像龜兔賽跑,別人過了頭也懵然 不知。
學弟們,求學階段要懷着堅毅的 心,以笑容面對困難,人生每一 天都可以是新起點,無論昨天的 成績是好是壞,今天都可放下從 前,謙虛學習!